一位高僧告诉白居易:佛法并不高深,精髓就八个字
道林禅师是唐朝的一位高僧。他九岁出家,学习《华严经》等佛教经典,二十一岁时受具足戒,成为比丘。
道林云游杭州时,在秦望山看见一课古树,这棵树盘根错节,枝繁叶茂,道林便在这棵树上居住,因此被后人成为“鸟巢禅师”。
由于道林禅师精心研修佛法,所以经常有人来到他的树下,与他一起讨论佛法。
当时,大诗人白居易听闻道林禅师的美名,慕名来访。他来到道林的住处时,发现那座“鸟巢禅院”在大树上摇摇欲坠,就对他说:“你住的地方太危险了!”
禅师却说:“我认为太守的处境,比我危险得多。”
白居易不以为然的回答:“我是当朝官员,坐镇一方,何来危险?”
道林禅师回答说:“薪火不停,识性交攻,安得不危?”意思是干柴遇到烈火,燃烧的欲望不止,怎么能不危险呢?暗指白居易所处的官场人心险恶,相当危险。
白居易想到自己这次来杭州,就是因为官场是非而被贬,不禁对道林禅师开始敬佩。然后他又问:“何谓佛法大义?”
白居易以为禅师会和他讲一番深奥的道理,没想到鸟巢禅师只说了八个字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”
听到了这句话,白居易不免有些失望:“这个道理三岁的小孩都明白,大师难道没有其他的高见吗?”
禅师接着说:“三岁孩儿虽道得,八十老翁行不得。”
白居易听到这里,顿时如醍醐灌顶,对鸟巢禅师肃然起敬。
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这句佛教偈语出自佛教经书《增一阿含经》。
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意为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,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。
这句话看似简单,做起来却十分困难。日生一善念,日修一善行。一念善,则恶远,一念恶,地狱就在眼前。
中国古代著名的劝善书《太上感应篇》中,详细说明了什么是善行,什么是恶行,其中包括22项善行,155项恶行,为世人的行为做出具体的规范。
很多人说,明白了很多道理,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。原因就在于光说不练。读了再多的佛法,明白了再多的佛理,却不在生活中加以实践,就是“叶公好龙”。
可见,佛法并非天上高不可攀的明月,需要将“说”与“做”结合,一边读万卷书,一边行万里路。
2020/8/23 16:01:25 通过网页